刘焕解读国号系列
1、为何在中国秦汉之后,历史上的国号中有齐、燕、秦、魏、赵,却从未出现过“韩”字的国家?
2、强大的楚国为何其国号在后世却鲜少被采用或提及?
3、齐国实力远胜鲁国,为什么山东省的简称不是“齐”而是“鲁”?
展开剩余90%4、赵国曾比魏国更为强盛,为什么后世以“魏”为国号的政权远多于以“赵”为名的?
纵观中国历史,历代政权的国号颇具规律。春秋时期的强国包括晋、齐、秦、宋、楚、鲁、吴、越;战国时期的强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些国号后续在中国历史中屡见不鲜。三国时代出现了魏、吴两国;十六国时期则有前赵、后赵、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燕、前秦、西秦、后秦等国号;南北朝时期,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北朝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代时期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国号。这些国号大多是战国时期国号的翻版,故对战国国号的深入解读意义重大,这也是本系列文章的核心目的。
大量历史政权的国号与战国古国相同,具体统计如下:
- 周:北周、武周、后周
- 齐:南朝齐、北齐
- 楚:马楚
- 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燕
- 赵:前赵、后赵
- 魏:曹魏、北魏、东魏、西魏、冉魏
- 梁:南朝梁、西梁、后梁
- 晋:西晋、东晋、后晋
- 秦:前秦、后秦、西秦
- 宋:南朝宋、北宋、南宋
- 吴:孙吴、南吴、吴越
- 蜀:前蜀、后蜀(蜀汉国号为“汉”)
- 唐:唐朝、后唐、南唐
整理后,针对正规政权的国号(排除如桓楚、林楚、黄巢齐、刘豫齐、李密西魏、张士诚吴、朱元璋吴、王世充郑等割据政权),统计结果如下:
1. 使用过1次的国号:楚。
2. 使用过2次的国号:赵、齐、蜀。
3. 使用过3次的国号:周、梁、晋、秦、宋、吴、唐。
4. 使用过5次的国号:燕、魏。
1. 楚国仅被用作国号一次,这正好解释了为何战国时期强大的楚国,在后世的国号采用上鲜少出现,不如燕、赵、魏、齐等国号频繁。
2. 赵、齐、蜀均使用两次,侧面印证了齐国比鲁国强大,却为何山东省简称不是“齐”而是“鲁”的历史现象。
3. 周、梁、晋、秦、宋、吴、唐等国号出现频率较高,属于国号被广泛使用的范畴,其中晋、吴、唐为春秋古国,周为天下宗主,梁、魏、秦、宋为战国主要国家。
4. 燕、魏国号使用高达五次,燕虽非强国,但其地处东北割据频繁,故燕字被多次采用,这五个燕国均由鲜卑族慕容氏所建立。
魏国地处中原,虽然不是战国最强势的国家,但其国号被使用的次数之多令人惊讶。若将与魏同义的“梁”也计入,次数则达到八次之多。实际上,赵与魏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晋国被赵、魏、韩“三家分晋”瓜分,标志着战国时代的正式开端。
韩、赵、魏三家虽然均分晋国,但分得的土地各有差异。权势最大的魏氏得到了晋国最大部分土地,包括今山西西部和河南北部;韩氏分得河南大部分土地,地处周天子附近的富庶地带,故曰韩国“得其富”;赵氏分得山西北部贫瘠土地,是三家中最弱者。魏国因此成为战国初期的第一霸主,其巅峰时期势不可挡,不仅击败秦夺得河西,还东扩屡次击败齐国。
然而,魏国后来遭遇秦国商鞅变法及齐国战神孙膑的连番打击,逐渐失去霸主地位,丢失河西与河东土地。相对而言,赵国在北方与少数民族作战中日益强大,最终国力和版图都远超魏国,历史充满讽刺意味。
问题出现:战国时赵国强于魏国,为何后世以“魏”为国号的政权远多于“赵”国?本文对此展开探讨。
一、唯一以赵为国号的政权
西晋末年,朝政腐败,宗室内讧,八王之乱波及北方多数地区,导致众多拥兵自重的将领割据北方。少数民族将领趁机起兵,最早起兵的是匈奴首领刘渊。五胡十六国时代由此开启。
刘渊虽姓刘,实为匈奴单于,其祖上与汉朝有和亲关系,母系姓刘。刘渊崇拜汉高祖刘邦,国家祭祀时供奉汉高祖及其祖先,甚至祭祀刘备、刘禅,未承认曹魏及西晋政权。故其自称“汉王”,建立汉国,以争取汉族合法性及支持。
然而,西晋灭亡后,北方大量汉族迁往南方,刘渊认为不必再依赖汉族名义,且“汉”国号与自身祖先无关,遂弃用。其养子刘曜即位后,改国号为“赵”。刘曜虽南匈奴人,但其家乡位于战国赵国故地山西北部,故自认“赵人”。南匈奴人深受汉文化影响,采纳儒家“五德终始说”,认为历代王朝有五行交替,秦属水德,汉属火德,曹魏属土德,西晋属金德,五行相生相克循环。赵属水,西晋属金,金生水,故刘曜以“赵”为国号象征继承。
不过刘曜定都长安,实与赵国历史地理无关,石勒另建后赵,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襄都区,战国赵国故都),才是更符号名正言顺的赵国。后赵最终统一北方,称“赵国”。后赵被冉闵推翻,建立冉魏,后基本无“赵”国号。
五代时期成德节度使王镕短暂建立“赵国”,但不久被唐庄宗李存勖灭亡。赵地割据众多,但多数割据势力未以“赵”为国号,主要因据点不在赵国核心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割据大多据邺城,虽属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与赵国国都邯郸同一地级市,战国时邺城属魏国,因此“魏”国号更受青睐。
二、为何有众多“魏”国号政权?
邺城历史名声始于西门豹治邺的故事(见《史记》),为破除陋习典范。虽被赵国吞并,但外界视其仍属魏地,影响后世历史。
秦统一后,邺县属邯郸郡,汉代时命名为“魏郡”,魏国国都大梁(今开封),但邺县成魏国象征,换言之邺城即魏国代名词。曹操被封为魏王,定都邺城,三国时代“魏国”由此而名,指魏国及邺城。
曹操借机统一北方,平定袁绍,官渡之战及随后占领邺城为关键。邺城成曹操幸运之地,虽赤壁之败后未能统一中国,仍极重视邺城,兴建铜雀台等三台。铜雀台成为曹操晚年享乐与文学聚会场所,
发布于:天津市杠杆a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