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的地上与地下,沉睡着大量唐代石刻。它们曾立于宫阙陵寝,藏于市井巷陌,书写着王朝的时代风貌、文明演变。金石永固,气象不朽,但千年风霜过后,如何让这凝固的历史,走近今人的目光,是文化传承延续的使命,当这些石上字迹化作墨痕“活”了过来,我们在纸上看见唐代书法。
9月12日,“从石间到纸上——唐代石刻拓本书法研究与创作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开幕,由其自主策划主办,将持续展出至10月12日。本次展览源于该馆对唐代书法视觉资源的再发现与再阐释,展览精选馆藏唐代石刻书法拓本110余件,不仅涵盖陕西出土的碑志,也包括河南、山西等地的代表性碑刻遗存。这些不仅为书法研习与创作提供重要范本,更为还原唐代社会风貌、政治制度与审美文化提供了一手材料。
展览从书体、内容、史料价值等多维度展开,分为三大板块,呈现唐代书法的艺术多样性与历史文化底蕴。早在先秦时期,先民们便将文字刊铸在龟甲兽骨、青铜器物、碑版石刻之上,第一板块“贞石证史——唐代石刻书法的历史脉络”梳理了碑刻书法与书法拓片的历史渊源、阐释文化价值,介绍在坚硬的石头上如何通过刊刻与捶拓工艺,将唐代字迹“转移”到纸上,还重新审视唐代“尚法”书学理念,提出其并非片面传承魏晋法度,而是融汇自然意象,形成“无定法,求诸象”的美学体系,帮助观众理解唐代书法的哲学背景。
走进第二板块“法度气象——唐代书体的范式流变”,便能切身感受唐代书法之风骨。这里以楷、隶、行、篆四种书体为线索,依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时间轴展开。展品包括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的典范之作,韩择木、史惟则、卢元卿等人的唐隶精品,李邕、张少悌的行书开拓之作。这些拓片既有官刻碑志的严整精工,也有民间书刻的率真质朴,显示出唐代书法艺术的广度与深度。
展览的创新之处在于“活”的创造,它不止展示过去,更连接当下。第三板块“古韵今声——当代书法的临古与创变”特邀11位书法家,以唐代碑志为范本进行临摹与创作。展览还融入装置艺术、科技互动和拓印体验等形式,增强沉浸感与参与感,推动传统艺术走近公众尤其是年轻群体。有观众在留言墙上感叹“墨痕千年,风骨犹存”,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在传承活化中怦然生长。
当千年笔触从冰冷的碑石上“活”过来,在纸上与我们对视,唐代的文化基因、法度气象便在这一刻触手可及。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仲威表示,该展览使唐代石刻拓本真正“活”在当下、“走”进生活,成为滋养社会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洁 通讯员李萍)
杠杆a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