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场关于预制菜的争论引爆网络,很多网友也借持续霸榜的热搜参与讨论,抛出一系列关于预制菜的公共之问。实际上,光明日报在2024年两会期间曾经专门就预制菜的问题访谈代表委员,请各领域的专家集思广益,其中谈到的很多问题都与当前公众的关切高度契合。
“预制菜不是不能接受
而是我需要知道我吃的是预制菜”
消费者要知情权
餐饮环节的明示
为何却迟迟没落实?
在当下的争论中,知情权是网友们关注的焦点。在预制菜产业已有相当规模的今天,为什么餐饮环节的明示却迟迟没有落实?
“目前缺乏针对性的法律规范,来明确餐饮企业告知预制菜使用情况的义务以及未如实告知时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万立分析,“消费者尚未对预制菜产业建立充足的信心,很多商家不敢、不愿告知实情。”
“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添加了什么食品添加剂、加了多少,都应该告知消费者。对于过敏原也要有明确声明,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看来,预制菜产业原料供应在农业端,后端在餐饮食品端,产业链供应链很长。他建议,预制菜产业企业要严格把控生产品质与质量,加强全流程检验检测、监控追溯。
承诺“本餐厅不使用预制菜”
细究下去
其实不少是使用半成品在后厨“现做”
到底什么是预制菜
各方为何都觉得自己有理?
预制菜范围不明,给了商家打“擦边球”的空间。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明确预制菜定义和范围。所谓预制菜,主要指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根据《通知》划定的范围,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净菜类食品、主食类产品、凉拌菜,均不属于预制菜。
目前,部分地方和团体已制定预制菜的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生产企业也有自己的企业标准,比如,广西南宁发布《预制菜术语》等3项预制菜地方标准,首创预制菜产业术语、分类及冷链配送标准。与此同时,相关国家标准尚未出台。
当各家企业使用的标准不一样时,监管便遇到了困难。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建议,尽快制定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产品标准,同时围绕预制菜全产业链建设配套完善的标准体系,对风味复原、食品添加剂使用、微生物控制、标签标识管理等进行规范。
去年的“3·15”晚会上
“槽头肉”制作梅菜扣肉的案例
曾引发消费者
对预制菜的信任危机
怎么保证预制菜的安全
提升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心?
“目前对于预制菜标签不符、商家侵犯消费者知情权、虚假宣传等问题,主要依赖举报、调查、处罚的事后监管模式,事前监管较为薄弱。”万立说。
关于加强预制菜生产经营监管,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加强预制菜监督检查,指导各地市场监管部门重点检查预制菜生产经营企业进货查验、生产过程控制、贮藏运输等;组织开展预制菜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对预制菜常态化监督,要鼓励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多位专家建议,应当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降低消费者投诉成本和门槛。万立指出,第三方平台要积极履行监管义务,对商家履行告知义务的情况采用线上评价和线下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督,对于诚信商家可主动推荐,对于多次隐瞒预制菜使用情况的商家进行下架处理。
来源:改编自《光明日报》2024年4月13日5版(原题《“风口”上的预制菜如何让消费者吃得安心》)
封面图由AI生成
原文编辑:张永群
客户端编辑:刘陆 李薇
杠杆a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